整个正月里都忙个不停,大家的脸上都喜气洋洋的,很快正月十五这天到了。李氏把和村里种糯米的人家换的糯米在碓舀子子里捣碎,又洗了些芝麻和花生,和包饺子不同的是,芝麻是芝麻馅儿的,花生是花生馅儿的,除了在里面掺些白糖,一般都是不会像饺子似的把馅儿包在一吃。
包汤圆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因此在看到大丫一直围着馅儿转,刘氏就大手一挥,允许大丫上手。“苍天可见,我只是想要尝口馅儿啊!”大丫心中呐喊道。不过,看到刘氏只是把馅儿往皮儿里一放,再搓搓,搓成个浑圆就包好了,大丫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可以一上手才知道不是把馅包少了,看着塌塌的,不好看,就是把馅儿放多了,包不起来,无论大丫怎么往里搓。都漏个口,只能重新包了。就这刘氏还在夸大丫,还说大丫只包一次就上手了,将来肯定是个巧手。接受不了大家如此夸张的大丫只好遁了。
院子里摆放着已经剥过的竹子,变得柔软却不脆弱,是张义山准备做元宵的大灯笼的原料。张大富他们在院子里将竹子整得光滑,平整,在做一些准备工作,真正的老手是张义山,一个时辰就能做一个,今天元宵要挂的两个大灯笼,做出来更是绰绰有余。只见张义山取两根比较长的竹片,双手来回穿梭编织了起来,没一会灯架就做好了,再拿条子一固定,一个灯笼就有样子了。再在顶部和底部再缠上数圈竹片,顶部还要系上一根绳子用于挂灯笼,最后再在上面糊上一层红纸,大红灯笼就做好了。张义山一会功夫就做好了两个大红灯笼,用拿起两条比较短的竹条做了一个小灯笼,让大丫拿着玩。大丫开心的快要蹦起来了,大声说道:“谢谢爷爷,太好了!”毕竟这也是除了小时候拿来哄小孩子的拨浪鼓外,大丫第一次能自己好好玩的玩具了。开心的大丫恨不得立刻到了晚上,出去打着灯笼去炫耀。
晚上吃过晚饭后,大丫第一次不用人喊,就打着灯笼冲出去找小伙伴玩了。元宵这太天本来热闹的都是晚上,听说今天是没有宵禁的。不过,这和大丫没有什么关系的,毕竟是在村里。和往常早早就睡下,一到天黑,就没有光亮的情况不同,今天小孩子们有条件的都打着灯笼出来炫耀。大丫还看到一个老木匠的孙子还打着的灯笼,说是灯笼不如说是一个雕刻的灯笼形状的木雕,这更是让大丫惊奇不已,真是高手在民间呀!这不,小孩子们也大都跟着木雕灯笼走,不过像大丫打的这种灯笼是一般人家都是会做的,没有什么惊奇的。毕竟这个时代用的背篓都是自己家编的,比灯笼复杂多了,所以这只是一门常见的手艺。因此,大丫的灯笼并没有得到太多注视,幸好大丫不是个小孩子,要不然这种落差能不哭就是好的了。还好,大丫只是因为拥有这个灯笼而开心,即使只有元宵节才能展示。
好不容易能在晚上随便玩,大家都在疯玩,不玩过瘾不罢休,知道大人们来喊才回家。大丫也是在娘亲的喊声中才恋恋不舍的走上了回家的道路。
李氏一见大丫,就伸手摸摸大丫的额头,见没有发汗,有拿着冰凉的手伸进了大丫的后背。大丫被激的一个机灵,忙说:“娘,我没出汗,我一玩的热了,就停下来歇歇。”李氏没有摸出汗渍,见大丫说的情况属实,就没再说其他的,而是开启了每次都有的碎碎念:“知道就好,下一次也要注意。玩归玩,可千万不要玩到出汗,就算一不小心出汗了,也不要站在风口里吹,而是要回来换衣服。你们小孩子的身体就是弱,之前村里就是你一个婶子有个叫狗蛋的娃,就是发汗不说,一不小心拖成了感冒,没治好就去了。你可不能不当回事,听到了吗?”
“知道了,我每次不都有好好做到吗!”知道李氏是被吓着了,每次说其他的没有用,大丫用长久以来的事实安慰李氏,而且她不是敷衍,因为在发烧也会造成死亡的古代,大丫一直以来都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最好。比如,怕被细菌感染,大丫只喝烧过的白开水,家里人也知道她这个毛病,每次都给她烧上一大锅水,现在大家也都习惯了和大丫一样和烧过的开水。不知道有没有效果,反正大丫知道在别的小孩子都肚子痛的时候,大丫没有过一次这种情况,也算是有效果了吧!
李氏查看过效果后就放大丫进屋了,大丫将灯笼里的小蜡烛拿出来,再把再爬上床,站在床边与大木柜相邻的地方,踮起脚尖,把灯笼小心翼翼的放在木柜的顶端。不放心得问李氏:“娘,老鼠会不会爬上来咬我的灯笼。”李氏看她小心翼翼的样子,安慰到:“没事,老鼠闲着没事怎么会爬那么高呢!”即使知道李氏只是骗自己,大丫还是觉得被安慰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