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杨道嗣的退让与支持,赵智成功重组政事堂,除了杨道嗣与刘桀之子刘光辉这两人不变之外,刘知古、柳仲元、萧徽这三名新晋相国,都是赵智一手提拔起来的重臣,连同户部尚书贺中楷,礼部尚书秦安明,吏部右侍郎郑仁杰,整个政事堂八位相国,有六人都是归属赵智,整个朝堂上的政治格局,其平衡被彻底打破,或许有些东西太容易得到,会让人觉得对方软弱。
随着事态的进展,赵智的心思终于是有了一些变化,他有了另外一种心思,何必要与杨家进行妥协与利益均衡呢?把整个杨家彻底打下去,岂不是一劳永逸?
随后,赵智把李忠调回丰京为左相,稳定京城军方力量,并进一步重用杨吕望,为以后杨家的分裂,埋下一颗种子。
赵智的用意与心思,杨道嗣岂能看不出来?
杨道嗣如何去做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翼王赵赫在河东的崛起,虽然是赵智有意为之,但这种崛起,显然大大超出了赵智的预料,他绝不想看到赵赫掌握整个河东的军政大权,而其中的进程,杨家与右相一党,在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赵赫的崛起,引起了许多朝臣的不安,亲王掌地方,拥有军政大权,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大忌,历史上有过太多的帝国兴亡,都是于此有关,包括秦安名、刘知古等赵智的亲信之臣,都是表达出了强烈的不满与反对,这也是分化了赵智的内部力量。
因为杨炳林无子,杨道嗣发出信号,有意让杨吕望的儿子,继任杨炳林之后为杨家族长,进一步加深巩固与蜀州杨道安的关系。
其后,原本与赵智已经达成协议,杨家除了蜀州之外,其余地方不会在拥有地方军权,但是当翼州防御使杨佐,陵州都督杨安两人的调职任命拿到朝堂上进行议论,一直低调的杨道嗣,终于是出声说话,反对。
这些事情的发生,终于是让赵智冷静下来,他知道,有些事情,是自己太理所当然了,很多事情,终归还是绕不开杨道嗣。
争斗与妥协,失衡与平衡,永远是不变的主旋律。
但妥协也是一门艺术,不能说退就退。
赵智抛出要改制参知政事的职权以及减少参知政事的数量,或是针对杨吕望,或是针对整个朝堂,这其实就像是做买卖一样,我把价格喊出来,你来讨价还价。
一番暗中较量。
赵智与杨道嗣两人,再次达成妥协。
赵智把翼王赵赫召回丰京,是不准备让他再回河东的,去陇右也好,准备再次提拔重要也好,其实都是幌子,真实用意就一个,没有我的命令,你就待在京城,哪都不许去。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