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此言一出顿时上下一片哗然。
谁也没有想到孔融明明是孔子后代他竟然不遵从孔圣人的话。
说实话孔融本人争议是不少但至少他敢喷。
在历史上他就是因为说出父母对儿女并没有生育之恩的话结果导致被曹操抓住把柄从而杀掉了。
要知道儒家一直都是讲究忠孝为根本的。
以孝道人要对父母尽孝为基础进而引申到人要对君主尽忠。
说君主就是天下人的父母养育天下人从而天下人要孝敬君主。
所以说孝道是根本是很多朝代治国的基石。
是笼络人心的基础。
汉朝许多皇帝们的谥号基本上都带个孝字汉孝武帝汉孝文帝孝什么帝的。
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后世明朝的皇帝也是如此明孝宗有弘治中兴就是明朝士人眼中的千古一帝于是得了这一个在他们心中最好的谥号。
而孔融公开否认孝的基础那无疑彻底打破了人们以往的认知基础。
由此可以知道不管孔融人品到底如何但从他能说出这个话就可以知道三国时代人们的思想仍旧活跃还敢于对一些固定的核心的东西发起质疑。
要知道孔融说这话对他自己没有半分钱的好处。
无论是后世名声还是实际的利益上。
论名声他已经有了孔融让梨即便后世小儿都知道了。
他不需要沽名钓誉了。
论利益他只要老老实实坚守孔圣人所说的话与天下士人主流站在一块即便曹操都只能憋屈地挨他的喷。
孔融明明是能从忠孝为本这种理念中得到最多利益的人。
可是他反而激进地说出这种振聋发聩的话。
至于目的显然与当时人们越来越愚昧的孝道有关。
比如郭巨埋儿奉母为了孝道可以埋葬自己的儿子来防止母亲节省口粮给疼爱的孙子吃。
孔融显然是反对这种做法的。
“孔文举如何会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曹操听到后大吃一惊。
此时对方还没有喷他他对孔融的理解还只限于这是个大名士从小就有名的那一类和他曹操相比那就是天上人家的孩子。
绝对是天上的。
那可是孔圣人的后代。
而他是什么是宦官之家的后代为了洗清这个污点他不惜下狠手与宦官阶层决裂。
崔成也是疑惑孔融他可是孔子的后代而且还是士族中的第一阶层。
可以说按照太行山人的说法孔融本来应该最顽固最保守的去坚持这个忠孝这样才有利于他自己利益。
可是他偏偏就要反对这个孝字。
其实仔细想想就知道了嫡派圣裔大孝子孔融这是旗帜鲜明的反对愚孝。
甚至因此事而被曹操抓住把柄进而遭到杀身之祸。
可以说他是狂士也可以说他有所追求并不想靠祖宗的话来吃饭。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
这就是孔融的原话。
而且他厉害与他一同死去的两个孩子也说出了千古名言: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他在建安年间被判弃市妻子一同被诛杀。
而孔融这话在闻人升的理念引导下早早说了几十年。
他是在说父母对子女并没有生育之恩。
生而不养没有恩情。
父母就不能利用生养子女这个原因而去无限制地命令子女。
子女也不能因此就无条件地屈从父母。
孔雀东南飞就发生在汉代正是当时越演越烈的愚孝而产生的悲剧。
孔融这一说法倒是很有些类似现代观点。
很契合闻人升理念的核心。
那就是父母和子女都是独立的个体。
两者人格平等互相不能命令。
父母可以出于教育子女培育对方而在有道理的基础上管教对方但不能靠着生育之恩要求对方无限制地服从自己包括殴打辱骂发泄自身情绪等等。
孔融很明显就是在反对愚昧的孝。
比如“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然而他并没有解释这点。
因此当下士族之人纷纷大骂孔融不孝。
“浪得虚名果然小时了了大未必然。”
“孔文举不当人子吾辈羞与其为伍也。”
与此同时太行山中。
某学堂之内。
荀攸找到正在与某个未来大喷子此时还是个十二岁少年的祢衡谈笑风声的孔融。
“孔兄外人误解于你你为什么不发一言解释偏偏要任由他们辱骂?”荀攸过来说道。
他来找孔融当然是有目的……对方名气大将来民择君的时候这家伙肯定能派上用场。
他明白自己的本事并不在于掌握军权。
出谋划策他可以但杀伐果断他做不到。
既然如此从名望入手将来未尝不能做一任君主青史留名。
这可比辅助一个君王强得太多了。
所以他才来劝说孔融因为他明白只要孔融说出自己真意就会迎来逆转。
雪中送炭才是高明者所为。
这时小小的祢衡却道:“哼世人庸碌除师尊外唯独孔文举可堪入眼为何又要向庸人解释?”
荀攸闻言被震了一跳。
这谁家的小孩出口就一通地图炮……这个词也是从赵师那里学到的。
“说的好庸俗之人再解释他也不听听也听不明白只留待青史懂我。”孔融含笑说道。
他今年32岁比祢衡整整大了20岁却是一看就入眼了。
这就是相性。
大喷子祢衡只服两个人一个是孔融一个就是后来的杨修。
现在又多了一个人就是赵想世。
“好吧看来我也是庸碌之人不过我倒明白文举兄真正的主张是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这才是孔圣人所说的话。儿子不应该为了所谓孝道就牺牲自己的性命那才是大不孝。”荀攸叹道。
孔融也喷人但喷曹操是因为对方想要篡汉。
他的死是内部权力斗争不是喷人引起的。
所以他听到这话后顿时生出知己之感。
“正是如此知我者除师尊、祢生外竟然还有公达也。”孔融起身竟然向荀攸拜了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