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不解的问:“抢这个做什么?”
排风一拍脑袋,“看我这记性,忘记跟你们说了。咱家过年,初一的饺子是各房守岁的时候包的,为的是让厨房的婆子们三十能歇一歇,忙一年了嘛,不能三十还不歇。所以咱府三十守岁就是各房包饺子,把明天初一要吃的饺子都包出来。”
说着,指指柿子,“走走,还有你。赶紧的穿上厚衣服,外面冷,我们一块去厨房,赶紧的去拿面,再拿点馅。”
杨府有这规矩,却也是稀罕,这样体恤下人的主家真不多。
没过多久,她们三人拿着包饺子用的材料回来。我看的真真切切,全是白面。不由的想起来慧娘跟我说的,她家几乎没有吃过白面,强迫自己不要感叹,告诫自己千万不可以落到那种地步。
包饺子当然没有我的事,全是她们四个的事。
为了增加包饺子的乐趣,每个人轮流讲故事。
我趁她们嬉闹的空隙,问排风:“为什么要包这么多的饺子?七房呢,这得有多少啊,明天吃的完吗?再说包出来不下的话,馅里的汁不都流出来了,下的饺子还不都烂了。”
我有这经验都是鬼母告诉我的,因为自己不用吃东西,鬼母最羡慕别人包饺子。
排风麻利的擀皮,“有人在厨房下饺子。要做一些熟的,捞出来晾着,等明天来人稍微热下就可以吃了,不用着急做不出来。”
娓娓道来杨家人的历史。
“你不着,咱家是西疆过来的。当初跟咱家过来的部曲很多,现在除了几家自立门户的,绝大部分还是跟着咱府。”
“他们来的时候都是穷的叮当响,也没有啥祠堂。老令公让他们把祖宗牌位都放在咱府的祠堂,这样他们拜祖宗就要来咱府,这些饺子就是给他们准备的。”
“你别看咱府都是吃白面,那些部曲可不是能天天吃白面的,所以要煮一些熟的,让那些着急等不到吃现煮的小孩子,也能吃上现成的饺子。”
“哎,你都想不到明天能来多少人,说出来吓着你。往年从天明开始,一直到天黑啥时侯了,还有人排队吃饺子。前院和演武场的地锅,一直煮着还不够他们吃。”
我倒是觉得这是因果循环。当初这些部曲跟着杨家从西疆过来,成就了杨家的威名;现在这些部曲成了杨家的累赘,照顾他们是杨家当家人长期的责任和义务,为此甚至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门口响起来推门声,小王氏带着一层薄雪推门进来,身后没婢女跟着,是一个人过来的。
她人外表还跟小孩子一样,让人心生爱怜。我急忙招呼她除去斗篷,上床坐进被窝里暖和暖和。
我对她热情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为了避嫌,她成亲的新房设在六老夫人和郡主住的院子,没有像其他房那样设在各房主院。我为此感觉十分的过意不去,对她也格外的好一点,弥补她因为我的缘故不能住在六夫人的院落。
其实,住在六夫人住的主院和住在六老夫人住的偏院,原则上是没有区别的。按照杨府府邸的规模,小王氏不可能有属于她自己的院落,住在六夫人的院落住的是东厢房,住在六老夫人的院落住的是西厢房,仅此而已。
但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因为某种原因造成的变化,这个原因总是感觉自己欠了人情,这就是我见到小王氏的心态。
杨府的人口众多,一个房头一个大院落,这在老令公和老太君的时代是可以的,七个儿子七处院落,可之后的发展就不行了。七房都会有自己的子孙,他们的子孙哪里还有地方分房啊,除了分府,别无他法。
还好的是,杨府除了四房人口多,实在住不下分开了之外,其他也就六房分了两个院子,总体来说,还是能住的宽敞一些的。只是善秀的媳妇们,就要和自己婆婆住一个院落了,不可能拥有单独的小院。
六房分两个院子是有历史原因的,六夫人住的院子也是我现在住的院子,原本是六老夫人的院子。
六老夫人回她娘家的老家很多年,回来后谦让,主动和郡主住到了一个院,六夫人这才一个人住一个大院子。不然按照杨家的府邸规模,六夫人不可能自己住一个大院子,要和六老夫人以及郡主住一个院落。
在梁城,哪怕是城市规模向外扩张了许多,有了外城,城内也没有多少人家的住房能够很宽敞,达到所谓的家庭成员都能拥有一处院落。
一般情况下,一进院落住着祖孙三代,甚至还包括三代人的妾室,统统住在一起。
通常是正屋住着祖辈人,祖辈的正室住在东屋,妾室住在西屋,中间是客厅。
东厢房住着第二代,同样是正室住北边的房间,妾室住南边的房间,中间是厅堂。
西厢房是第三代住的屋子。
条件再好一点的人家,会把女儿们的房间集中在主院旁边的偏院。
我想起来这样的房屋布局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再一次告诫自己:不可以落到这样的地步。
小王氏的婢女呼呼歇歇的找过来,站在床边轻声抱怨:“六娘子,您也不说一声就过来了,让我好找。”
这不用说肯定是遇到了啥憋气的事。我也不想问,假装自己累了,向下缩缩身子,闭眼假寐。
没想到小王氏也是学我的样子,向下滑了滑身体,也把自己缩进被窝里。
她的婢女没辙,尴尬的站了会,走过去帮忙包饺子。
这边还没安定住,二娘子携着一阵风过来了,让屋里好不容易聚集的热气,一下子又没了。
外面的雪下的大了,她身上的寒气也重,让我不得不双手用力的推她,“不行,你不能这样进被窝,要先去火边烤烤寒气才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