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少年出来了,凝重地想了一会儿,作道:除去君身三尺雪,天下谁人配白衣。——选自《剑网三》。
我赏析道:“嗯,看似写雪,其实写人,借物抒情,这位学生怕是已经学到了作诗的精髓了。不错嘛,你们倒不像上一届那么废物。”
几个学生脸色都黑了,道:“大人,该你了。”
我想了想学过的诸位大家里,只有诗仙李白能让我顺利通过这个大门了,随手寻了一首诗缓缓读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选自李白《劝酒》。
这句话一出,所有的人都沉默了。
不亏是杀遍四方的青莲居士,这句诗虽然写了雪,却又不是写雪,上句写大河壮浪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引出白发与青丝。不似血却胜似雪。
这几句诗之间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意境不一样。
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这三重境界之间的转变,是诗中意境的精髓,也是人生情感的转变。所以比诗比的不是多工整多押韵多磅礴。
但诗仙明显两个层面都具备了。
我说:“既然不对诗了,下一组吧,一起上,这里风大,冷。”
下一组是数理组,这题我先入为主,说:“这次呢我就先出题,你们若是答上来了,我便自行离开。若是答不上来,便没有考我的机会了,如何?”
少年人好哄骗,不知天高地厚,一口就答应了。
我先用一句话引出下文:“想必都读过圣贤的《两小儿辩日》吼?”
“读过。”被考的少年道:“题是什么?”
我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为近者热而远者凉。我的问题如圣贤一样,请问是日初出远,而日始出时去人远?还是日中时去人远?”
“这……”此文本来只是通过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让学生学习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所以问题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其中的品质。少年说自己不能回答,与我争论了其中的道义。
我问:“那太阳到底是早上离我们比较远,还是中午离我们比较远呢?”
少年仿佛对牛弹琴,道:“你这是狡辩,根本不能这么算的。”
我说:“若我非要这么算呢?”
少年说:“这个环节我们说的是数理问题。”
我说:“这就是一个数理问题啊!看在你们这么笨的份上,我再给你们讲解一下吧。我们看到闪电的时候,随之会听到雷声,但是接收信号的时间不同。我们可以设闪电为光,雷声为声,声和光都是有速度的,只是速度不同,然后我们会给他们赋予一个单位。现在光速的单位被赋予了,光产生的地点到我们所观测到的地点,再除以传播中出现的时间,即为光速。同理,太阳光发生的地点到我们这里也是有时间差的,只要我们从太阳光从太阳发射到我们这里所用的时间,便能测出我们与太阳的距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