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一装模做样地去了趟庙里烧了柱香,回来的时候对赶车的人说:“时间还早,我想去买些胭脂香粉,还有再看看布料,做身新衣裳。”
赶车的是个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他听了后爽朗地笑了笑,“得嘞。您坐好喽,咱们这就去北关。”
这里地方不大,因此马车走了没一会儿,很快就到了赶车人口中的北关。伍一看到,这一条不是很长也不是很宽的街上,两旁都是一些老式的店铺,应该类似于以后的商业街。这些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有卖皮货的,有卖香烛纸火的,还有卖米面的。当然,也有卖衣料和脂粉的。店铺里的伙计迎来送往,生意看着都不错。
她走进一间卖脂粉的铺子,店里的伙计见她穿戴看着像是大户人家出来的,身旁还跟着一个丫鬟,就格外热情地迎了上来,满脸堆笑,“这位太太,里边请。您看看要买点什么?”
“有雪花膏卖吗?”伍一四下里看了看,问他。
伙计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这您可找对了,这条街上,也就咱们铺子里有这个卖。”他说着,从货柜后面拿出一个小罐子来,“这是昨天刚从省城进来的货,数量不多,您瞧瞧。”
伍一拿在手上看,罐身不是现代常见的塑料,而是玻璃制成的,因此拿在手里有些沉甸甸的。盖子看着像是铁的,上面印着‘文华’两字,应该是品牌的名字,下面一行字写着‘兰花霜’,都是繁体字,不过伍一也大致看得懂。
“这个怎么卖?”她问。
伙计伸出了一个手指头,“只要一块大洋。”
伍一刚开始还没什么感觉,可后来逛完整条街后,才发现一块大洋其实已经是不便宜了。在这时候,一块大洋可以买十斤猪肉,或是三十斤大米,扯一丈洋布了。要是这么算下来,这时候的一块大洋大约相当于百八十年后的三四百块钱左右。这样的话,转念一想,一瓶面霜要一块大洋,似乎倒也说得过去。
今天逛了一圈下来,伍一对这时候的物价和一块大洋的价值有了大体的概念。另外,还有一个意外收获,那就是她发现在这条街上开着两三家当铺,以及一家车马行,这些都是以后用得到的。
回去的路上,她一直盯着马车外面看,把北关到周家的路记在了脑子里。接下来,就该考虑逃离周家后,要去什么地方了。是去乡下,还是像北平、上海那样的大城市?如果是大城市的话,又该去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