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政殿。
赵瀚翻阅着送来的书稿随口问道:“张溥又卧病了?”
钱谦益叹息:“唉今冬严寒不同往年张博士病得咳血不止也不知能不能熬过去。”
“送些药品过去。”赵瀚吩咐女官一声继续埋头看稿子。
这是翰林院奉命编撰的《历代田亩考》折腾好几年终于完稿了送过来给皇帝亲自过目。
赵瀚看到最初的井田制篇章就忍不住皱起眉头然后拿起红笔给出修改意见。
翰林院的史官们论述井田制非常扯淡。庶民集体耕种井田被认为是“天子广施仁政百姓民风淳朴人人皆无私心”。
赵瀚的红字批示为:春秋之时铁器稀缺作物贫乏一人可耕几亩?人无私心此言大谬也!如那广东过山瑶刀耕火种同耕同作方可收获粮食。而今广东官府为过山瑶编户教导其汉人耕种之术赠与其铁制农具、番薯玉米种子。已有数千过山瑶放弃同耕同作与周边汉民并无二致。
钱谦益坐在不远处看着皇帝的朱批越来越多心中顿时生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翰林院的学者们编了好几年的书送到皇帝这里居然还需要大量修改!
赵瀚坐在上面批阅稿件钱谦益就在下面候着。一直到了午饭时间赵瀚头也不抬吩咐道:“就在此一并用膳。”
不多时便有女官端来膳食钱谦益、丁世经等人也跟着吃。
吃午餐的时候赵瀚终于开口说话问道:“隋朝的田亩数量真有那么多?”
钱谦益连忙放下筷子拱手回答:“启禀陛下臣等也很诧异以为是计算错误。根据史料重新算了十几遍结果都大同小异。隋文帝时隋朝全国田亩约20亿亩。到隋炀帝时隋朝全国田亩已经超过50亿亩。”
赵瀚叹息:“隋朝二世而亡确实亡得不冤啊!”
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巅峰时期的耕地都只有5亿亩左右。明朝农业大发展新开辟出许多土地全国耕地面积也只有8亿多亩。几百年后的新中国再次农业大开发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全国耕地面积也只有18亿亩。
隋朝50多亿亩耕地是什么鬼?
钱谦益解释说:“隋文帝挟开国之威命令清理天下田亩。全国官员为了政绩便大肆虚报数量。臣等估算隋文帝虽然下令均田减赋致力于推行仁政。但如此虚报田亩农民所需缴纳的赋税至少比隋朝开国之前提高了三倍。到隋炀帝时农民所需缴纳的田赋很可能是隋朝之前的十倍。”
赵瀚一手拿着筷子一手翻阅书稿吞下口中饭菜冷笑道:“纯粹为了政绩地方官不可能如此虚报。毕竟征税还得他们出马报得少一些官员不是能多捞一些?跟政绩比起来能多贪污赋税才更划算。”
钱谦益说道:“此事颇为费解臣等也想不明白。”
赵瀚翻转筷头指着书稿内容说:“究竟有何玄虚你们已经写出来了。”
“这……恕臣愚钝。”钱谦益是真没搞懂总感觉隋朝地方官的行为不可理喻。
“喏这里不是写了吗?”
赵瀚指着书稿说:“隋文帝、隋炀帝父子俩在清查田亩的时候还清查流民匿户均田分与百姓。奴婢等同良人男子可得露田80亩、女子40亩另授永业田20亩。人死之后露田收归官府重新分配永业田可以传诸子孙。这确实属于仁政但与此同时皇帝下令清查天下田亩和人口。而王侯将相又有奴婢限额的规定。如果爱卿是隋朝门阀你觉得怎么做可以迅速兼并土地?”
钱谦益仔细思考之后说道:“天灾人祸百姓生活无着趁机借钱给他们。百姓还不起钱就只能出卖土地。”
“哈哈哈哈!”
赵瀚突然大笑起来:“钱爱卿啊钱爱卿你怎么能用明朝士绅的做法去生搬硬套在隋朝门阀身上?门阀如果那般良善隋朝怕是能存续两百年。”
钱谦益还是没想明白:“如此兼并土地还良善?”
赵瀚说道:“我要是在隋朝做官朝廷给我500个奴婢的名额。那我想方设法把山中匿民招为奴婢。如果这些奴婢全是男子就能得到4万亩露田、1万亩永业田。这500个男奴全死了4万亩露田还给朝廷剩下1万亩永业田就是我的。那我继续再收500个奴婢让他们全都去死我又可以得1万亩永业田。”
钱谦益说道:“这确实是一个漏洞但奴仆怎么也能活几十年吧。”
“我为什么要让他们活几十年?”赵瀚突然表情冰冷“我可以送他们去修大运河啊我是门阀督建大运河的官员不是我的族人就是我朋友的族人。把奴仆送去工地让他们三个月死光他们决活不过半年!我有500奴婢名额我儿子有300奴婢名额我侄子有300奴婢名额我族人也有无数奴婢。我弄死一批奴婢就能获得永业田1万亩我整个家族加起来一年几十万亩入账没问题吧?”
钱谦益目瞪口呆:“这……这这也行?”
赵瀚说道:“弄死那么多奴婢我心里过意不去啊。那就不弄死吧将其驱赶为流民上报朝廷说奴婢已死其实效果也是一样的。”
钱谦益仿佛被击碎三观喃喃自语道:“难道隋炀帝修大运河死亡无数役夫竟是被大族活活逼死的?隋末流民遍地也是被大族驱赶的?”
赵瀚笑道:“我可没说也不敢笃定但我确实看到空子可钻。”
钱谦益无话可说。
宋代以后的士绅大族确实无法体会隋唐门阀的“豪气”。那些门阀可是有合法部曲的不但奴仆数之不尽还能拥有私人武装啊。
赵瀚说道:“所以我把田分出去就没想着再收回来。即便明知百年之后还会继续土地兼并但也不敢下令死者还田重分。若是让死者还田给官府一是逼得百姓隐匿土地和人口二是官员可以对这些还田上下其手。士绅还能跟官员勾结草菅人命逼死百姓无数趁机收回土地把田亩分给士绅之家!”
钱谦益的心情很复杂拱手说道:“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