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太远没能及时赶到楚武王觉得情有可原也就暂时搁一搁但是随国没来楚武王就想不通了都是街坊邻居的这么大的喜事不来凑份子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觉得自尊受到了极大的藐视。
既然随侯不来楚武王就打算带着诚意亲自登门拜访随侯。沈鹿会盟闭幕没多久恼火的楚武王亲率大军任大将斗丹为先锋驻扎在汉水、淮水之间向随侯兴师问罪。
季梁觉得楚国此次前来兴师讨随没有上次好忽悠建议随侯依仗城垣高大坚守不出并迅速联系贰国、轸国等汉阳诸侯对楚军形成夹围之势迫使楚国退兵。
少师又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堂堂大随精兵强将何须求救于他人?
随侯下意识挺胸点头觉得少师说的有理。
季梁又出一计先行向楚国卑词求和楚国态度傲慢必然不允这样随军便意识到唯有死战别无他路如此一来将士就会勇气倍增(“弗许而后战”)。另一方面楚军会因为随国的求和而懈怠斗志轻敌必然大败(“怒我而怠寇”)。
少师笑道大敌当前何须长他国志气灭自己威风?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就会丢失战胜楚军的机会。
随侯觉得大敌当前少师很有硬气便安慰季梁:“大夫多虑了”。
季梁眼看无法遏止便结合实际的向随侯提出了新的作战方案:楚人以左为上其左军必为精锐派一员猛将猛攻其右军楚军右军疲弱必然失败右军一败楚军阵型大乱其他士兵必然跟着溃败。
少师义正言辞战场瞬息万变两强相遇勇者胜不与楚军正面作战而专攻狡诈之术胜之不武。
随侯支持少师意见:“真乃大丈夫”。
孙子曰过对比实力要从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孰就是哪一方的意思)这七个方面来综合对比。没有认真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综合实力就是盲目盲目乐观带来的后果就是自负。
随候自负了随即出城迎敌。
远望楚军队形松散和队列整齐的随军相比随侯很得意少师也笑了季梁没笑。
季梁不仅没笑还告诫随侯楚军连年征战战斗经验极其丰富万不可被楚军的假象所蒙蔽其中肯定有诈可派前锋探下虚实再行发动攻势。
随侯再一次被季梁的忠言有所悟动认为季梁在蛊惑军心将季梁绑了押回城内待退敌后另行处置。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掌握全局并志在必得的时候也就是他思想松懈最容易出错的时候。随侯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典型因为楚军一触即溃随侯大喜和少师一起乘胜追击。
孙子还曰过“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不过那个时代孙武还没出生随候也没系统的读过兵书以为打仗就是打群架便一直追追到一个怪石叠生、树木茂密之地楚军突然停下来不跑了。
随候觉得楚军体力消耗过多正是歼灭的好时机下令全军出击。
楚军停下来的原因是因为看见随军成功的进入了包围圈认为该停下来反攻了再跑就跑出包围圈了。
于是随候中计了。
战斗结果毫无悬念进入包围圈的随军大败随侯在士兵的死命掩护下褪衣弃车逃脱一气呵成。少师运气不太好被楚兵俘虏押至楚军大营。
斗丹看见是少师来了哈哈大笑请少师再讲几个寓言小故事少师估计太紧张结结巴巴的发挥很不好斗丹也觉得没有上次在宴会时讲到那么风趣幽默就顺势杀了少师。
随候逃回国内急忙召见季梁深刻反思自己不该听信少师以致让随国处于危难之中急求季梁想办法退兵。
临危受命绝不退缩立马寇前毫无惧色。季梁见大军兵临城下此时派救兵已然不现实求和乃是唯一方法于是孤身前往楚军大营他很清楚此一去生死难料但义概莫如生死际生死之义当为国请命为民请愿舍身犯险唯保家国。
季梁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在辅助随候治理随国期间励精图治内修国政外结睦邻政绩显赫使随国在汉阳诸侯之间一家独大被李白赞誉“神农之后随之大贤”。
在当时社会浓郁的天命神权气氛之中大胆否定天命神权思想认为统治者唯有“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才能“庶免于难”为起于青萍之末的无神论思想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中国无神论倡导第一人。
在政治上季梁向随侯提出“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的主张。所谓“修政”即对内整顿国家政治;所谓“亲兄弟之国”即对外与汉阳诸侯互相亲善。
军事上季梁也有自己独特而朦胧的思想意识到政治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孙武的很多军事理念都受了季梁的启发。
但是毫无慧眼的随侯也大胆的抛弃了季梁的一系列治国理念所以说现在很后悔。
正是因为季梁太优秀楚武王想杀他有他在随国便是威胁。
关键时刻斗伯比否拒了楚武王这一想法随侯荒淫无度、不理朝政该杀但不能杀。少师阿谀奉承、唯利是图有他在便可操作随侯让随国作为楚国的傀儡国不能杀但被斗丹杀了(“去其疾”)。季梁标榜“民本”极受百姓爱戴乃天下文人政客典范杀他无异于自绝与中国。
汉东诸侯以随为首如果将随国灭国随国的“亲兄弟之国”人人自危必然团结一心仗着地形优势拼死抵抗楚国打通随枣走廊、控制江汉平原将遥遥无期。
同时随国是忠义守信之国建议楚武王采纳季梁建议同随候签订盟约让随国成为楚国的附庸承认楚国在汉水流域的主权地位。
随国一旦归附必会带动汉东诸侯一一臣服于楚国楚国也可腾出精力积蓄力量以观中国之政。
楚武王采纳了斗伯比建议也被季梁的大无畏精神所折服同随候订盟后退军。随始附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