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启明知故问:“将军,此书可有什么不妥?”
吕布收起竹简道:“这份竹简,先交由我掌管……府中书阁中藏有许多文籍,你若得空,可携带令牌前去阅览。”
意思是让荀启不要再问,这竹简被吕布没收了。当然,作为补偿,吕布允许他去将军府私设的书阁中读书,只要是书阁中有的书,随他查看。
荀启仍坚持着自己最初表现在吕布面前的人设,顺从地应下,当真不再表现出任何好奇。
吕布见此,越加合意,便多叮嘱了一句:
“再过两日,太师与我将率军东征。你待在府中,万事听从主事的安排,若非点卯巡城,尽少出门。”
荀启一口答应,眼中适时地露出不解。
吕布解释道:“可还记得那日与你起争执的持担少年?他是胡轸的族人,那日被你打倒在地,这几日一直在那道巷中找寻你的踪迹,伺机报复。虽不是什么大角色,但因着事及胡轸,而胡轸那厮出自西凉,有不少亲朋住在城中……终究需要小心一些。”
关于那位扁担少年的身份,荀启早已知道。
为了找那么一个不是好人、敢于出言不逊,又不惧被吕布报复的人陪他“搭戏”,他当真用心良苦。
心里早就猜到后续发展,但荀启还是适时地露出惊讶之色。
吕布又随口宽慰了几句,带着那卷古籍离开了。
当天下午,有一个送信者送了一片木牍过来,指明交给荀启。
门房找主簿核对过上面的文字,发现没有任何异常,只是一剂寻常的药方,这才找人送给荀启。
荀启一看上面的内容,就知道这是席斐送来的养身配方。他无奈地把东西收好,觉得白收一张药方似乎不太好,便趁着送信人没走,把自己回来前在集市买的陶人交给对方,让他回去复命的时候顺带着捎过去。
这之后,除了找人帮忙,带着药方去药馆配药,荀启在吕布离开前,每日都会去书阁看书,打发时间。
吕布通过最后的两日观察,未曾发现荀启的异常之举,散去了最后一层疑心。
在董卓的又一次出征前,长安城内的每一处都平静祥和,只有少部分敏锐之士察觉到暗处那汹涌的波涛。
两日后,董卓出征,留下他的亲族,以他的亲兄弟董旻、董擢为首,替他镇守大本营。
除了董氏一族,董卓的嫡系将领与原本在城中拱卫治安的高级将领都被董卓带走,随他一同出征。唯有女婿牛辅率军据于陕地,以便两头支援。
这一做法虽一定程度上防止因为部将背叛、里应外合而引起的哗变,却清楚地展现了董卓的多疑与猜忌,让不少兵将寒了心。
同时,也让城中一部分有心人找到可乘之机。
董卓、吕布走后,荀启在将军府又宅了两日,于第三日清晨起了个大早,穿上巡城卫的盔甲准备出门。
蛰伏了这许久,也是时候该出来“干活”,松快松快筋骨了。